|
|
|
为焕回聋儿们的春天
——记李勤和她的聋儿语训部 |
[茂名日报都市版报道] |
母爱,其实在凡俗的生活中,常以一些芥微小事来震憾我们的心灵。年轻的妇女李勤,正是把真诚的母爱洒向她所教的 25 位聋儿。为了让这些孩子能冲破无声的世界,度过寒冷的冬季,走向鸟语花香的春天,李勤付出了几多艰辛和心血……
当医生将一纸诊断书摆在李勤面前:儿子曾昭恒的听力测试为 100 分贝!这位母亲哭了。但她心里发誓:要让重度聋儿开“金口”!
1991 年,李勤的儿子曾昭恒 2 岁半了但还不会说话,李勤和她的丈夫急了。邻居说:“不用怕,过些时候就能说话了。”李勤那能再等,于是带着儿子直奔省城广州的一家大医院。当医生将一纸诊断书摆在李勤的面前:儿子曾昭恒的听力测试为 100 分贝,这位母亲哭了。但她在心里发誓:要让儿子重度开“金口”! |
|
李勤带着儿子从广州回来后,决心要把儿子带向“有声世界”。她马不停蹄地走遍了粤西地区各大小医院。始终寻觅不到一丝希望,医生们或摇头或留下令她伤心的话:你儿子的情况太严重了,能冶好会说话可以说是奇迹!
但李勤的希望并未泯灭,她期盼着奇迹的出现。 1992 年底,她从报上获悉省残联开办有聋儿语言训练康复中心,一线希望骤然在心中升起,立即把儿子送到广州。然而,儿子在康复中心学了一年,效果并不理想。康复中心的负责人认为曾昭恒康复无望,建议退学。经不起李勤的苦苦相求,这个负责人终于:“网开一面”:再观察一个学期,如果不行,一定退学。
这了抓住这次机会,李勤的丈夫经地一番思考,决定夫妻辞职,上广州陪儿子求学。李勤辞去了市纺织公司的工作,丈夫也放弃了某公司总经理的职位。两人带着 1 万多元的全部积蓄开始了茫茫的陪读历程。
到广州后,李勤住进了省残联招待所,丈夫即四处寻找工作,终于找到了一份当汽车司机的职业,负担起一家人的最基本的生活费。当时,陪儿子读书的现象,在康复中心极少见,李勤执着的举动感动了这里的教师,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腾出了该中心的一间卫生间,并借来一瓶煤气,让李勤解生活之急。
在陪读期间,李勤阅读了很多有关书籍,走访了很多专家,在协助教师做好教育的同时,李勤根据儿子的特点,不断地探索新路子,力求缩短儿子的康复过程。发言,正常人轻而易举,但换上聋儿,往往要使出吃奶的力,甚至脸都憋得通红,才能拼出一个语音。要让聋儿克服自身的缺陷学会讲话,这需要付出很大的艰辛。
1994 年夏季,李勤陪儿子在广州读书一年学期后,她决定将儿子带回家中自己做教师。在家中,李勤所遇到的最大难题不是生活上的,而是该如何教儿子。为了校正一个字的读音,李勤往往读上数十次,声音一次比一次高,她的声音也变得沙哑了。然而,昨天儿子能读的字,今天又读错了。教词组更是难上加难,李勤深知聋儿的知识极其有限,要会读、理解词组的意思。非要比正常人多下几十倍甚至数百倍和功夫不可。李勤正是用她那沙哑的声音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高声说话,叫儿子看着她的口形,学着做,往往一个口形“定格”在数分钟发上。一个难题解决了,而另一个难题又出现了,李勤有时候感到真的有点气馁,也曾产生过放弃的念头。但一想到孩子今后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时,那份母爱之情又使她重新振作起来。她为了教会儿子一个字或一个词,往往要运用几个方法,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发音,一遍又一遍地对词义进行实物解释和动作解释。
在闹市中心狭小的人民公园里,每天早上,人们都会看到李勤带着儿子走在林荫小道上,李勤指着不同的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儿子跟着看,跟着读,每遇到一个事物,李勤把它写下来,边走边教,一遍又一遍,而且还加大嗓门,路人个个都投来惊奇的目光。
辛勤的耕耘终于换来了喜人的收获, 1996 年夏,曾昭恒终于坐在市第三小学的教室里,和正常人一样享受义务教育。现在,曾昭恒已读三年级了,成绩在班里是中上水平。
当李勤听到这些聋儿左一声右一声喊“阿姨好”时,她从心底里涌出了喜悦的泪花得知曾昭恒告别了“无声世界”,很多聋儿家长带着希望登门,恳求李勤收下自己和聋儿。当李剑德父亲用哀求的口吻说:“请你收下我的孩子吧!”有过同样的哀求,同样的苦楚,李勤再也不能拒绝这渴望的眼神,收下了李剑德的女儿李海伊。
1995 年 3 月,李海伊成为李勤向外接收的第一位聋哑学生。李海伊是重并聋儿童,连哭都不能发出声音,李勤把积累和经验全身心投入到教育聋儿转化的工作中去。不到两年的时间,李海伊就从“无声世界”走向“有声世界”,先是进入幼儿园读书,现在已是市第二小学的学生了。
李海伊的成功康复,使李勤的知名度渐渐的大了,本市的、外地的一些聋儿家长纷纷联系,恳切要求她收他们的聋儿进行语言康复。李勤从有关方面了解到,目前我国的聋儿语言康复率还比较低,特别是人们粤西地区更为落后。很多聋儿到了七、八岁,甚至到更大的年龄才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但这个年龄的聋儿已基本失去了语言康复的机会。李勤心里想,为了使更多的聋儿有机会得到康复,为何不能将自己历经数年摸索到的一套聋儿语言康复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呢?她下决心在信宜开办一个聋儿语言康复训练部。在省、茂名市、信宜市残联的直接关怀下,在她父亲的支持下,1996 年底,信宜市第一聋儿语言康复训练部诞生了。
李勤办聋儿语言训练部的消息迅速传开,本市及化州、高州、惠州、茂名甚至海南等地的聋儿来了。
化州市同庆镇的陈鸿基,是 5 岁半的重度聋儿。 1996 年 10 月被父亲送到省残联康复中心接受培训了 4 个月,只是学到了一个词 Bye bye (再见)。他父亲听到省康复中心的介绍李勤及其儿子的情况后,于是 1997 年 5 月将陈鸿基转来信宜李勤的聋儿语言训练部学习。一个月后,其爷爷从化州来信宜看望孙儿,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孙儿已会讲很多简单的句子。经过一年半的康复训练,陈鸿基能说会道了,基本能进行日常的语言交往了,现已达到国家三级康复标准,准备今 6 月份毕业, 9 月份进入学校读书。
杨龙清,男,11 岁,高州市泗水镇人。在高州聋哑学校读完了小学二年级,只是学会做手语,没有开口说过话。其家长听说李勤的事迹后。立即去办理转学手续。该校负责人惊奇地说:“历来都是信宜的聋儿往高州跑。现在高州的聋儿却要往信宜跑了。”杨龙清来到信宜的聋儿语训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收到了明显的康复效果,能讲 40 多个词汇或与词汇相关的句子了,其家长高兴得逢人便说:“我儿子有救了。”
听力超 100 分贝的重聋儿陈光武,原从来没有开口说过话。李勤细心地测试,发现他四音不全。原因是舌头短,舌尖中心往里凹(曾做过舌根手术),使正音带来更大的困难。李勤教其正音时用手将其舌头拉往唇边定住。陈光武发音时舌根顶住喉咙,李勤用筷子或手将舌头压下去帮助其发音。用这种方法教了三个月后,陈光武发音再也不用手拉、压的方式就能发出比较标准的读音了。经过一年多的语言训练,陈光武现在能 600 多个词汇及与词汇相关的大量句子了。
今年夏季,该语训部将 8 名聋儿从这里“毕业”,进入小学读书。
从聋儿母亲到聋儿老师。李勤走过一段艰苦而又曲折的道路。但只要看到这些聋儿经过自己的努力,开口说话时,她心中感到无限的安慰;每当听到这些聋儿在一声右一声喊“阿姨好”的时候,她从心里涌出了喜悦的泪花。
省残联康复部梁部长说:“信宜这个康复部效果在全省数一数二,全国少不。”
1998 年 7 月 29 日,省残联康复部梁元义部长亲临信宜看望李勤。他通过与聋儿们的交谈。对聋儿们进行标准化测试,他惊喜地说“信宜这个聋儿语言康复部效果非常好,在全省数一数二。在全国也是少有的。特别是学龄期( 8 —— 12 岁)聋童的康复效果非常好,打破发学龄期儿童不能康复的传统说法。”梁部长的话不单单是对李勤的赞扬,而是重要的是对李勤几年来的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
李勤向记者坦然地说,我所取得的这点成绩,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离不开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怀和支持——
1996 年、 1997 年的春节期间,当时分管残联的副市长陈仁贤两次慰问了李勤和她的聋儿康复部。
1997 年全国助残日,翁华珠副市长前往慰问。
1998 年春节,刘进廷副市长前往慰问。
副市长罗干豪表示,将为李勤新建聋儿康复中心尽量给予帮助。…
李勤的心愿:新建一家聋儿语言康复中心
记者在李勤的聋儿语言训练澡看到, 10 多个聋儿, 6 、 7 个教师挤在狭小的一套民房里,教室、食饭厅、睡室都在这套房子里。现在该训练部已定为省残联的聋儿语言康复试点,越来越多的聋儿家长慕名而来,要求把子女送到语训部接受康复训练,而现在的场所已极不相适应了。李勤向记者道出了她的心愿;新建一家聋儿语言康复中心。 她期盼能在自家的宅基地上构筑起广大聋儿的康复天地,无奈自己力量有限,她衷心希望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伸出援助之手,使更多的聋儿得到康复,使他们从“无声世界”走向“有声世界”,走向鸟语花香的春天。
当记者为聋儿们留影时,聋儿们绽开着灿烂的笑容,不约而同地竖起表示胜利的“ V ”字手势——是的,有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怀和支持,有了李勤等聋儿老师的辛勤教育,聋儿们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