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妈妈教聋儿说话成专家 |
[信息时报报道] |
10年前,一对年轻的夫妇为了让基本全聋的儿子能够适应正常人的生活,双双辞去在当地很不错的职业,来到广州打散工陪儿子接受康复训练。儿子小曾成为广东省第一个走进普通学校的极重度聋儿,并在班里取得了中上的好成绩;母亲李勤则在教导儿子的过程中将自己培训成一名广东省内有名的聋儿康复专家。
夫妻辞职陪儿读康复
1991年,李勤年仅2岁多的儿子小曾被测出听力为110分贝,属于基本全聋。李勤说什么也不愿让儿子一辈子生活在无声的世界中。1992年,她将儿子送到广东省残联聋儿语言康复中心,1年后又说服丈夫一起辞职,带上全部存款来到广州陪儿子读康复。深受感动的老师主动腾出一间不到3平方米的卫生间让这一家三口住下。李勤每天陪儿子上课,丈夫则四出寻找工作支撑起一家人的生活。
|
|
小曾上课时,李勤在一旁静静旁听;在回家的路上,李勤手中总拿着纸笔,每看到一个新鲜的景物马上记下来,加大嗓门教儿子念。由于儿子喜欢在外面练习,对着实景兴趣比较大,他们每天都要在放学路上转二三个小时才回去,下雨天也撑着伞照走不误。回到家里刚吃过饭,焦急的母亲又拉着儿子温习,被单调的学习弄得心烦意乱的儿子有时忍不住大发脾气,李勤也是心力交瘁,最后母子俩相拥大哭一场。哭完还得再学。
蹲在课桌旁陪儿上课
李勤在短短几个月内拜访了广东省内几乎所有的聋儿专家,记下了几大本学习记录和训儿心得。小曾在母亲训练下,渐渐能借助助听器和看唇语与人进行日常交流了。李勤心中又定下了更高目标:让小曾到普通学校读书。极重度聋儿读普通小学,这在当时是闻所未闻的。在李勤苦苦哀求之下,信宜三小最终还是同意让小曾试读一个学期。
上学第一天,一直在妈妈指导下学习的小曾一下蒙了,在妈妈嘴里可以轻松看懂的唇语,来到老师和同学嘴上就变得难以明白了。第二天,李勤连拉带扯才把儿子带进学校,自己蹲在儿子课桌旁,教儿子如何看老师口型、看同学动作。一天下来,她几乎站不直腰。三天后,又因影响别人学习被学校赶了出来,但儿子却终于过了最难的心理关。一个靠读唇语学习的聋儿要跟上正常学习速度并不容易,李勤每天都得把儿子学的东西再教一遍。母子俩的心血没白费,期末考试,小曾在班里居中上水平,成为全省首例110分贝极重度聋儿能恢复到上普通小学。
推己及人办聋儿康复班
广东省康复中心及广东省、广州市残联的领导看到李勤的训练方法成绩显著,多次劝李勤办聋儿康复班。
1996年12月,李勤终于下定决心,在信宜市残联的帮助下开办福音聋儿语言康复中心。由于信宜地处偏远,而聋儿又普遍在一些大城市,李勤的教学开始并不顺利。尽管来求治的大都是基本全聋,但她总有办法在一两周内让聋儿开口说话,许多学生在二三年后就可以与人正常交流,并能上普通小学。
出于对李勤的信赖,以及聋儿上普通小学的困难,许多家长在儿子上小学后,仍将其留在李勤身边,让他们渡过刚起步的难关。
为聋儿消得人憔悴
李勤最大的法宝就在于她曾是聋儿的母亲,亲身体验到其中的绝望和痛苦。但也有些特别难教的学生,高州有一聋儿在李勤的训练下有一个多月了还不会说话,这下李勤可紧张了,她只好拼命想办法,不断逗他哭、逗他笑,刺激他发声,等他终于开口时,李勤已瘦了好几斤。
李勤告诉记者,目前训练康复中心有68名学生,最大的困难在于缺乏有经验的师资力量,由于劳动强度太大,一般老师只干两年就忍受不了另谋出路。
李勤说,她以前是业余文工团的歌手,很喜欢唱歌,但这几年每天与聋儿说话都得大声喊叫,嗓子早沙哑了。近年来,她每到下午就全身衰弱无力,头发大量脱落,医生说是用脑过度;为了不至于变秃顶,她现在每年要吃几百元的生发丸。不过李勤对今后的日子还是蛮乐观的,还准备扩大招生,因为上门求助的人太多了,推掉一个孩子就可能耽误了他一生。她希望中心的老师尽快上手,也好减轻一下自己的负担。
李勤心声
●以前是业余文工团的歌手,很喜欢唱歌,但这几年每天与聋儿说话都得大声喊叫,嗓子早沙哑了。
●最大的困难在于缺乏有经验的师资力量。
●准备扩大招生,因为上门求助的人太多了,推掉一个孩子就可能耽误了他一生。
●希望中心的老师们尽快上手,减轻一下自己的负担。
典型教案
●1995年,一名3岁的重度聋儿小伊在走遍广东省多家聋校都得出无希望的结论后,听说李勤将自己极重度耳聋的儿子训练得能上普通小学了,全家带着小伊三次上门,苦求李勤在教子之余,抽空教一下小伊。两年后,在李勤的训练下小伊也走进了普通小学读书。
●茂南区一名5岁的聋儿由于体弱胆小,从没离开过母亲的身边,当其母亲哭着送他来康复中心时,他害怕得整夜哭泣,李勤连续两夜抱着他哄劝。一个月后,一向害羞的该聋儿不仅会说话了,还与同学玩得很开心,该聋儿的母亲乐得差点给李勤跪下。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