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爱,撞开无声世界之门 |
[羊城晚报报道] |
面对只有飞机起飞时才有点反应的聋儿,面对三岁半仍不会说话的爱子,李勤只觉得天要塌下来,她想到死、想到出家,但她终于坚持下来,非凡的母爱给了她智慧和毅力 ——— 她不仅带儿子走出无声世界,还意外地成就了一番事业
俗话说: “久病成良医”。从信宜市福音聋儿语言康复中心主任李勤的身上,你可以验证:此言不虚。仅仅由于自己的独生儿子的不幸聋哑,竟使这位高中毕业、身材小巧的弱女子意外地成就了另一番事业。 |
|
晴天霹雳爱儿是聋儿
1989年4月,李勤与丈夫的爱情有了结果,可小家伙两岁半还不会开口说话,而且对周围的一切似乎也“不理不睬”。只有当过年时,家家户户放鞭炮时,剧烈的爆竹声才使他有点反应。”李勤带着儿子到广州一间大医院做了检查,结果显示:儿子曾昭恒是极重度的聋哑儿,达110分贝。这意味着只有飞机起飞时的声音,小昭恒才能听到。李勤一下子如闻晴天霹雳。 天道酬勤儿子说话了
|
 |
|
此后,李勤踏上漫漫寻医问药之路。虽然她领了第二胎的准生证,却一直没有再生。 1992年10月,她无意间看到了省聋儿语言训练中心的招生广告。于是,她辞去了售货员的工作,将3岁半的聋哑儿子带到广州接受语言康复训练,自己在广州租了房,当起了“陪读”。但是老天似乎并不领她的苦情,一年后,儿子的病情并无明显变化。 此后,李勤踏上漫漫寻医问药之路。虽然她领了第二胎的准生证,却一直没有再生。1992年10月,她无意间看到了省聋儿语言训练中心的招生广告。于是,她辞去了售货员的工作,将3岁半的聋哑儿子带到广州接受语言康复训练,自己在广州租了房,当起了“陪读”。但是老天似乎并不领她的苦情,一年后,儿子的病情并无明显变化。 1994年6月,她带儿子回到信宜家中,自己运用看到的和学到的知识,当起了教师。有时为了校正一个字的读音,教得声音都沙哑了,可第二天儿子依然读错。李勤曾经想过死,想过出家,但是只要一想到儿子的未来,她又不忍心这样做。她提高声音、运用嘴形的变化,慢慢地引导儿子走向有声世界。 天道酬勤。儿子6岁半时,终于学会了700多个词汇,不但会讲普通话,还会讲白话,虽然听力和吐字的清晰度还是较正常儿童差,但母亲能听懂。这一年,儿子上学了。 三顾之请再创一奇迹 |
|
 |
初战告捷的李勤,正准备回到原来的岗位上班。但县城里有一户李姓人家“三顾之情”又一次改变了她的决定。这家人有个孙女李海伊,也是重度聋哑,多次到外地求医,却被告知“没有希望”。当他们得知李勤训练自己的聋哑儿子效果很好时,三次登门,请求帮助教教孙女,并答应每月给1000元,另请保姆“陪读”。李勤最后被感动了。经过她两年的训练,小海伊能识500个词汇,会讲日常用语。省残疾人康复中心的检测结果是:“方法可行,效果明显”。
|
|
惠及社会与聋儿结缘 省康复中心的主任几次对李勤说:“你应该办一个康复班,让更多的聋哑儿童发出福音!” 1996年12月,信宜市福音聋儿语言康复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当时困难重重,一无资金,二无场地,李勤便将自己在深圳的半套房子卖了5万元,省残联先后支持了1.5万元,茂名市残联拨了3万元无息货款,信宜市残联给了5000元,在市区里租了一套110平方米的房子,就这样,康复中心开张了。 3年后,中心发展至拥有22个课室、21个教师、42个聋儿,已初具规模并成为全省4个重点扶持的聋儿语言训练部之一,在这里康复的聋儿已有27名。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定要将语训班办下去,要让与我有缘的聋儿都能学会说话!”这是李勤的最高理想。
|
|
|
相关报章扫描 |
|
|
|